
「小暑」| 二十四節氣 推薦食材、禁忌一次看
「暑近濕如蒸,熱近燥如烘。」所謂小暑,就是「暑氣至此尚未極也」,天氣日漸炎熱,可是還未去到最熱的時候。溫度很高,雨量充足,而這時吹的風已經是一種熱風。香港平均溫度近接近30⁰C。 從小暑開始,就進入了一年中治療「冬病」的最佳時節。所謂“冬病”,指的是某些容易在冬季發作或加重的疾病,這些疾病通常是由“寒邪”引起的。 小暑時人體陽氣較盛,能克制住寒邪,此時適當調補,並有針對性地治療,就能將潛伏在體內的病邪清除,從而防止疾病在冬季復發。 【習俗】1. 曬物品:相傳古代皇帝會在農曆六月六日「曬龍袍」,民間亦於此日將衣服、棉被、書籍、圖畫等拿出來曝曬,透過日照來除去梅雨季節的濕氣,預防黴菌滋長,維持衛生。 2. 食芒果:俗諺有云「小暑吃芒果」,此時正是芒果盛產期,是夏季的代表性水果,但中醫認為芒果屬於「濕毒」水果,容易導致皮膚紅腫發癢、起疹子等過敏反應,建議吃芒果時避免接觸果皮,也應適量食用,不可過量食用。 【宜吃】小暑時暑氣較重,出汗較多導致人體倦怠無力、頭昏頭痛、食慾不佳、精神不振。酸味食物能斂汗止瀉、去濕,可預防人們因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,還能生津止渴、健胃消食。因此在小暑節氣可多吃一些酸性食物,如番茄、檸檬、烏梅、楊梅、葡萄、山楂等。 【芒種當季食材】木瓜、蘋果、苦瓜、豆芽菜、高麗菜、西瓜。 【忌吃】忌食生冷食物:以免體內寒熱不均無法適應天氣的濕熱交織。少食燥熱食物:以免體內燥熱引起氣血壅滯,對心、腦產生壓力,老年人尤忌。 【注意】小暑時節氣候炎熱多雨,由乾暑熱夾濕,常使脾胃受困食慾不振。再加上氣候炎熱,使人喜食生冷寒涼之物,傷及脾胃。此時應減少外出以避暑氣。食物應以甘寒清淡、利濕清暑、少油之物為宜。冷氣不宜開太大:小暑時節天氣炎熱,大家往往都會打開冷氣降溫,但需注意室內外的溫差,進出時若冷熱溫差過大,容易導致頭暈、身體不適。 【食譜配合】冬瓜荷葉解暑湯配方:乾荷葉 半張、生薏米 30克、冬瓜 600克、乾淮山 30克、杞子 25克、蜜棗 2粒、豬𦟌 半斤做法:1. 冬瓜連皮連籽洗淨;豬𦟌切件汆水洗淨2.生薏米、淮山、荷葉剪細洗淨浸泡;杞子洗淨備用3.煲內加入2000ML水,放入薏米、冬瓜、淮山、蜜棗和豬𦟌,大火煲滾後轉細火煲1.5小時。4. 最後放入杞子和荷葉煲15分鐘,少許鹽調味後即可飲用。